柠檬微课PET教程如何听,孩子
我相信很多的家长都在寻找这样一门课程:它能够教会你如何说孩子才肯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如何教会孩子解决他们们自己的问题,如何用双赢的办法来解决冲突……P.E.T就是这样的一门课程,或许你没有听说过它,没有接触过它,但是为人父母的你真的需要走近它,学习它。在养育孩子的路上自我成长!
养育孩子路上的自我成长
——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位王子,他在踏上人生旅途之前,问他的老师:“我未来的人生之路将会是怎样的呢?”
老师回答说:“你在人生之路上,将会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白了。在你走过第三道门之后,我会在第三道门的那边等你。
于是,王子上路了。遇到的三道门依次写着:“改变世界。”、“改变别人。”、“改变你自己。”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
走过第三道们后,王子见到了老师,他对老师说:“我已经经过了我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门,也看到门上写的启示了。我懂得与其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这个世界上的人;与其去改变别人,不如改变我自己。”
老师听了微微一笑,说:“也许你现在应该往回走,再回去仔细看看那三道门。”
王子将信将疑地往回走。远远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门,可是,和他来的时候不一样,从这个方向上看过去,他看到门上写的是“接纳你自己”。没看过这个故事的朋友也能猜到接下来两道门分别写着:“接纳别人”,“接纳世界”。
王子这才明白他为什么在来的路上,总是有感到苦恼、有很多的牢骚并且还不断的失败,因为他在改变自己时,拒绝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缺点;在改变别人时,不能体谅别人和自己存在的差异;在改变世界时,他拒绝承认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不能及的。
而这三句话让他开始学习欣赏自己、接纳自己;学习宽容别人;学习以一颗宽广的心去包容世界。
这时,老师已经等在那里了,他对王子说:“我想,现在你已经懂得什么是和谐与平静了。”这个故事让我们去参悟接纳与改变的智慧。
我们今天话题的关键词之一—接纳。首先要对我们这里的接纳一词做一个解释:接纳感受和情绪不等同于接纳他的行为,感受和情绪无对错之分,是被我们接纳的,但一些行为却必须受到限制。
第一次课我们给大家提出了P.E.T课程中的一个核心理念—问题归属原则。本次课程中介绍的方法,其使用场景是当孩子处于问题区时,父母应该如何回应。如何听,孩子才会说?
一、要接纳而非改变记得某本心理学书上说,做父母有三重境界:
一是嫌弃孩子的不完美;
二是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三是打心眼里认为孩子完美,她就是她,她本来的样子。
我们现在是在第几重呢?我们多数家长有这样一个观念:如果你接纳一个孩子,他就会保持原状;因此,想要帮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更有出息的人,就应该告诉孩子哪些行为是你现在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大部分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不接纳语言”。
那么“不接纳语言”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效果?
让我想起之前在国际学校遇到的一个学生。这个孩子在之前的学校表现出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说脏话、抽烟、打架等等,转到新学校后表现虽有进步但有些恶习依旧难改,因此在德育老师那里也留下一些违纪过失单。
某一天因为某些事情和老师起了冲突,他为老师没有答应他的某个请求而感到不公平,争执过程中老师细数了他的过往劣迹,他说就是因为我是个差生就不让我做么?接着又说你们不是不让抽烟么?你看!我就抽了(当着老师的面点了根烟);你不是不给我开出门条么?我就是要出去(当着保安的面翻墙出去了)!后来第二天退学了。
之后听同学们说,临走的时候他和大家说,反正他的父母也不喜欢他、不管他,老师们也都认为他是个差生,上学也没意思,他不找其他学校了,要去工地打工。
从他的这段话中能感受到他不被父母和老师所接纳内心的苦闷和绝望。原本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引发了长期以来的不被认同和接纳感,导致他做出了辍学的决定。在这个例子中,学生陷在不公平这个情绪中时,老师还细数他以往的违纪情况,强化了他认为老师从心里认为他是个差生而不被接纳的感觉,导致矛盾的升级。
因此,当孩子处在问题区时,首先去接纳他的情绪是很重要的。
其实何止是孩子,接纳情绪对于处于问题区的成人来说也同样重要。
当你遇到某个事情而很难过的哭泣时,你的另一半总是不停的说,哭什么?最烦你总是哭!你有没有深深的不被认同、不被接纳的感觉?而另一种情形是,默默的递给你纸巾,抱抱你。虽然没有任何的语言,但这样的行为会让你感觉到情绪上的被接纳。会让你自己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使后面的谈话变得顺畅。
既然接纳对于处在问题区的一方感受如此重要,那么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接纳,并掌握相应的沟通技巧。
二、用非语言来表示接纳1不干涉的方式表达接纳
当孩子在专注于某项活动或去做某件事情时,父母不加以干涉、放手不管就是一种表达接纳的非语言方式。当然,或许我们很多时候也在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表示我们的不接纳。
2用被动倾听表达接纳
在孩子表述他的问题或烦恼的时候,什么都不说、保持沉默或者只做很简单的回应,就如同第一条的什么都不做一样,也可以传递接纳的感觉。
3用表情、肢体语言、行动表达接纳
比如孩子摔倒了、或因为其他事情受委屈了而哭泣时,妈妈只要张开双臂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孩子的哭泣声就会变小,情绪得到宣泄。还记得《小别离》里面的一个片段,朵朵和父母大吵后第二天一早,朵朵看到爸爸晚上把撕成碎片的小说粘贴好后的表情么?爸爸用行动让朵朵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
被接纳的感觉会让人感觉到被爱,从而促成自我的建设性成长与转变。
二、用语言来表示接纳在亲子互动中,我们不能一味的不说不做,交流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如何与孩子谈话。让我们先来看看我们是如何与孩子对话的吧!
1父母对孩子回应的12个类型
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来看看你在对孩子的回应中属于是哪一种吧!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把你看到的每一条由孩子发出的信息,所做出的第一口头回应记录下来。
我们把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总结分类为以下12种类型:
这里的举例有限,大家可以回想以前的沟通场景,或者以后在和孩子沟通时注意自己的第一反应语言属于哪一类。大部分父母的回应是集中在某一类,也有的可以归在某几类里面。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和孩子是如何谈话的,然后呢?那这些话是不是都不能说?如果不能说,那我们要说些什么?好,大招来了!
2主动倾听表达接纳的几种回应方法
简单的“门把手”法 积极倾听法两只小海龟的故事
对话一:
“爸爸,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
“别难过,宝贝!”
开始哭…
“别哭了。不就是只小海龟吗?”
“哇…哇…”
哭的更伤心了…
“别哭,爸爸再给你买一个!”
“爬在沙发上大哭:我就要这个海龟!”
“你这样可就是无理取闹了啊!”
当我们不接纳孩子的情绪,甚至是否定她的情绪的时候,不管说话的内容多么合理,效果总是不理想的。
对话二:
“爸爸,我的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
“哦,是吗?真没想到。”
小朋友难过的掉眼泪
“我还跟它一起玩!”
“是啊!你们一起玩儿的挺开心的。”
“它是我的好朋友。”
“失去朋友是挺难过的。”
“我还每天给它喂食。”
“你真是挺关心那只小海龟的。”
孩子的情绪渐渐平静…
“爸爸,我想把小海龟埋在那棵树底下。”
“好,爸爸陪你一起去!”
当我们积极的倾听和沟通,表达了对孩子情绪的接纳时,孩子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会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当孩子们努力想要弄清书中和身边的世界时,他们会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们的看法和见解可能经常会让父母觉得太天真而不以为然,在沟通中就忍不住想要介入其中,帮孩子纠正、提供自以为是的帮助,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当父母用一个或多个沟通障碍介入进来,就会不可避免的导致孩子关闭心门。
这时我想到电视剧小别离里面提到的一首诗,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的《论孩子》:
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要从心里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要以任何名义绑架孩子)
在刚开始在实战中使用这样方法时,会让我们感觉很别扭,或者有时候不知道该说什么以及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当一个复读机,简单重复孩子的话,但没关系,只要我们尝试着跨出去,你总会有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最后将心理学家弗洛姆的一句话“我希望我所爱的,能够按自我的意愿,依其自我的方式生长和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送给大家,与各位家长朋友共勉!
下期预告
主题: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五)
开课时间:
10月15日(本周六)晚8:00
微课参与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