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茶让牙膏厂恰柠檬AMD三代锐龙处理
随着AMD第三代锐龙处理器的发布日益临近,INTEL其实也动作频频,之前还少见的放出了官方测试以证明AMD新的PCI-E4.0是“无用”的规格。那么作为一个吊打了AMD这么多年的大厂商,为什么突然开始恰起柠檬。今天就带来AMDRX和RX的测试报告。
第三代锐龙总体介绍:
相比于第二代锐龙的小修小补,第三代锐龙的更新可以说是颇为巨大的。所以这边用E3时候AMD公布的一些资料先带大家总体预览一下。
首先是CPU的规格,这次的CPU规格有了颇大的变化。对应INTEL也发布了R9系列,CPU核心最高会到16核\32线程(RX暂时未发布)。R7依然为八核,R5依然为六核。但是得益于7nm和新架构,CPU的频率和L3缓存都有很明显的提升。
第三代锐龙采用了ZEN2架构,是变化比较巨大的。他采用了线程撕裂者相似的解决方案,CPU内部可以拥有两颗CPUDIE(每颗最大八核)和一颗IODIE。其中CPUDIE是台积电7nm工艺制造,IODIE则是GF12nm工艺制造。通过这个方式,不仅可以降低一定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将之前架构中每颗芯片中附带的内存控制器、PCI-E控制器等大量传统北桥的功能全部转移出去。从而使CPU的本体部分可以有更大的超频空间,同时节约下来的晶体管就被拿来扩充成一个巨大的L3缓存。
第三代锐龙另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将整体的IO规格做了很大的调整,CPU内部引出的通道全部升级为了PCI-E4.0。搭配的X主板的芯片组也从祥硕的ODM改为了AMD自己设计,不仅芯片组的通道数有了提升,而且从PCI-E2.0升级为PCI-E4.0。这使得AMD在主板PCI-E规范上领先了INTEL。
不过目前的三代、四代AM4主板(A\B\X\B\X)只要有相应的BIOS,同样可以支持第三代锐龙处理器,只是需要注意CPU的功耗问题,R9系列最好不要搭配老主板。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传闻,AMD特定版本的微码制作的BIOS,使用第三代锐龙是可以让老主板在CPU引出的PCI-E通道变成4.0,不过这个还是有待考证。
此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内存频率的支持上。之前AM4平台受限于内存频率要与CPU内部的CCX总线频率挂钩,导致内存超频比较困难。所以这一代可以支持分频模式,内存频率超过(不含)之后,CPU的CCX总线会运行在1:2的分频模式,通过降低总线的频率使电脑可用上以上的内存。不过这么做的代价是会降低CPU总线的频率,反而导致延迟变大,所以第三代锐龙最合理的配法还是0~频率的内存。
CPU的包装与附件:
CPU包装大致没有变化,但是封面的底纹有所改变。
附赠的散热器依然是四热管的RGB幽灵散热器,对于36X和37X其实是够用的。
还是要提醒一下,AMD目前消费级CPU依然是插针设计,CPU的针脚非常脆弱,拆装时候务必小心。
X主板介绍:
这次的主板规格升级步伐非常的大,所以自然也有必要来做一下介绍。这次用到的主板是技嘉的XPROWIFI。
这次给的附件比较少,只有说明书、驱动光盘、SATA数据线*4、WIFI天线、RGB延长线和M.2SSD安装螺丝。
CPU底座依然是AM4,X其实也可以使用前代的CPU,不过意义不大,基本没人会这么干。
主板的供电和散热是常规L形布局。
内存插槽为四根DDR4,可以组双通道。
主板的PCI-E插槽配置为NA\X16\X1\NA\X8\X1\X4,其中带金属罩的是从CPU引出,其他是从芯片组引出。主板的PCI_1和PCI_4位置上各有一根M.2SSD的插槽。上面还提供了散热片。以上这些插槽全部是PCI-E4.0的。
PCI-EX16插槽旁边可以看到不少芯片,的四颗PI3DBSZHE是PCI-E通道的切换芯片,用来支持主板将一根PCI-EX16拆成两个X8,实现双卡交火。
每个M.2SSD插槽旁边则均可找到两颗PI3EQXZHE芯片,这是用在做PCI-E4.0的信号中继增强。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主板要完全支持PCI-E4.0,会比PCI-E3.0更为复杂。
然后来看一下主板上其他的插座接口,CPU供电插座依然是在老位置。这次会提供8+4的供电,旁边还有一个SYSFAN。
在内存插槽旁边则可以找到CPUFAN和CPUOPT。旁边则是RGB灯带的插座。
主板24PIN供电依然是在传统的位置,旁边有三个SYSFAN,画面左侧则能找到机箱USBTYPE-C的插座。
主板这个USBTYPE-C插座是通过旁边的RTS芯片桥接,采用的是USB3.1通道。
主板的SATA接口依然是在芯片组散热片旁边,一共有六个,其中SATA0和1是从CPU引出(图中右侧的两个),其他四个是从芯片组引出。
主板底部依然是有大量连接机箱前面板的延长线插座。靠芯片组这边右起分别是机箱面板插座\USB3.0插座*2、SYSFAN。
靠音频的一侧图中右起分别是USB2.0*2、MIMITPM、RGBLED*2、主板展示插座、前置音频。
主板后窗IO的丰富程度尚可,从图中左起分别是USB2.0*4、WIFI天线、HDMI、USB3.0*2、USB3.1+USB3.0、网线接口+USB3.1+USB3.1TYPE-C、3.5音频*5+数字光纤。
主板的音频部分设计较为常规,采用的是ALC的方案,没有配额外的DAC和功放芯片,音频电容是尼吉康+WIMA。
主板的有线网络为一个INTEL千兆网卡,型号为IAT
无线网络为INTEL的AXNGW。
主板后窗的USB3.1同样也是通过RTS桥接。
最后对主板做拆解,看一下用料情况。
主板的散热片做的比较特别,其中一侧采用类似常规散热器的鳍片设计。从反面可以看到有一根热管。
由于是PCI-E4.0的关系,主板改用了6层PCB。
主板的CPU供电为12+2相,供电控制芯片为IR。CPU核心部分为12相,由六颗DRIVER芯片把供电拆分出来;输入电容为三颗钰邦固态电容(微法16V);供电MOS为每相一颗IRM;供电电感为每相一颗R15封闭式电感;输出电容为八颗钰邦固态电容(微法6.3V)。
集显部分为2相,输入电容为一颗钰邦固态电容(微法16V);供电MOS为每相两上两下,上桥为安森美4C10N,下桥为安森美4C06N;供电电感为每相一颗R15封闭式电感;输出电容为两颗钰邦固态电容(微法6.3V)。
根据目前搜集到的情报,想要完全发挥RX的最低标准是10相IRM,所以技嘉采用的这个方案可以略有盈余。
内存供电为一相,MOS为一上两下,上下桥均为安森美的4C06N,输入输出电容各为两颗尼吉康固态电容,微法/6.3V。比较中规中矩的方案。
这次的X为AMD自行设计生产,原产地台湾。
芯片组旁边可以看到2相供电,可见这次的芯片组功耗还是比较大的。
这次X主板的芯片组散热片上统一会有风扇提供主动散热。不过好在芯片组再热也不是特别残暴,使用中这颗风扇的转速不会特别夸张。
主板BIOS依然是技嘉的双芯片设计,还支持无CPU刷新BIOS。这次他们也终于想通给BIOS芯片配上检修插座,如果可以用来烧录BIOS,主板的可玩性会有提升。
主板的主监控芯片为ITEE。
主板的RGB控制芯片有两颗分别为ITEFM和ITEE。看来技嘉是要把灯做到底了。
简单总结一下,这次X虽然规格提升巨大,但是定价实在是到了下不去手的感觉。对于上R5和R7可以考虑上价格更合理的B和X。
另外还要吐槽一个问题,现在主板的USB规格写法又变了,变成了USB3.2GENX。USB-IF这个机构可以说已经到了不干人事的程度了,这里把USB型号的对等关系列一下,希望大家不要踩坑。USB3.0=USB3.1GEN1=USB3.2GEN1速度5GB\S、USB3.1=USB3.1GEN2=USB3.2GEN2速度10GB\S、USB3.2=USB3.2GEN2X2速度20GB\S。
测试平台介绍:
首先来介绍测试平台。
作为对比组的主板是华擎的ZPhantomGaming7。
内存是金士顿的DDR48G*4。实际运行频率是0C14。
中间会有搭配独显的测试,显卡采用的是迪兰恒进的VEGA64水冷版。
SSD是三块INTEL。G用作系统盘,G*2主要是拿来放测试游戏。
NVMeSSD测试用到的是INTELG。
目前可以真正使用到PCI-E4.0的是PCI-E4.0SSD,所以这边会用到一颗技嘉的NVMeGen4SSD。
散热器是酷冷的PARGB。
本来想测一下R90X,还特地去搞了一管乔思伯的CTG-2硅脂。最后就给VEGA换了一下硅脂,效果还行。
电源是酷冷至尊的V。
测试平台是Str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