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年近六旬的杨绍良将家和

  白癜风治疗那家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憨厚的笑容

……

乍一看起来就像一位普通的农村庄稼汉

这就是巍山县紫金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副高级农艺师杨绍良

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拉线打塘的时候,线要拉直,还要注意地形和风向。”“覆膜的时候,一定要把膜绷紧,再用碎土把四周压实,不能透风。”4月26日上午见到杨绍良时,他正在民建村委会大么地柠檬种植基地指导务工群众栽种柠檬。拉线打塘、施肥、栽苗、覆膜……杨绍良都一丝不苟,炙热的阳光下一大圈忙活下来,他的额头上渗满细密的汗珠。

而再过4个多月,这位在基层一线奋斗了38年的老科技工作者就要光荣退休了。

年参加工作的杨绍良,先后在巍山县马鞍山乡和紫金乡农业农村工作一线上工作。30多年来,他因工作业绩突出而多次被上级表彰:年被云南省农林牧渔厅评为先进工作者;年被政协云南省委员会科教文卫体委员会评为边远民族山区积极普及推广实用科学技术一等奖;年度在推广玉米特色包衣技术成绩显著,荣获云南省农业厅三等奖;并多次被评为了县、乡优秀共产党员。

“我们村是年开始发展柠檬种植的,在这之前村民们都没种植过柠檬,是杨绍良农艺师手把手教会了我们如何栽种柠檬。”现年56岁的白族村民苏学斌告诉记者,过去大么地村外出务工的人员很多,现在有了柠檬种植基地,大伙在家门口务工每人每天就能有元的收入,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作为一名有着26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杨绍良总是主动请战出现在工作最艰难的地方。紫金乡人大主席苏志义告诉记者,年5月紫金乡实施柠檬种植示范基地中,为高标准规范化完成余亩柠檬种植示范种植,杨绍良连续80多天吃住在基地上,带领广大群众开挖、打塘、底肥、地膜、定根水、提树盘,最终柠檬成活率达99.8%,直看一条线,从头到尾一个标,成为了巍山县柠檬产业发展中的样板。

“其实我原来也没接触过柠檬种植,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学。”杨绍良说,当乡党委、乡政府把他列入柠檬种植产业发展专班并负责技术指导时,他先后参加了两次县里组织的技术培训,为了向同行请教经验,原本内向不善言谈的杨绍良,突然变得很健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吃饭、开会,他都耐心向来自上海的专家请教,和同行交流探讨,不错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在具体到田间种植时,他也经常是在学中教、教中学,最终成为柠檬种植的行家里手。

“每天早上6:30起床,洗漱、吃完早点,7:30出门,8:00准时出现在地里指导群众栽种柠檬。中午稍事休息后,又一直在田间忙碌到下午6:30……”这已成为杨绍良日常的作息时间。3年来,每到4至6月份柠檬种植季节,他就将“家”和“办公室”搬到了种植基地,风雨无阻。

去年5月,杨绍良多年的旧疾痛风病又犯了,在下关做了简单的治疗后,脚缠着纱布的他又出现在了柠檬基地里。有时得了伤风感冒之类的小病,家人、同事劝他要多注意休息时,他总是开玩笑地说:“小问题,不要紧,去基地看看柠檬,病都好得快一些”。

“如今,民建村委会大么地村种植的部分柠檬已初挂果,不久前采摘了两次,产量达7吨,都以每公斤6.5元的价格销往了外地。”杨绍良说,到目前为止民建村委会柠檬种植面积已达亩,今年计划再种植亩,基地目前年用工多人(次),支付务工费85万多元,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再过4个月,当我退休的时候,民建村柠檬种植基地亩的栽种任务也全面完成了。”杨绍良表示,他不但要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退休后如果政府需要、基地需要、群众需要,他仍然会发挥余热,帮助解决基地管理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把科技送到基层去

这就是杨绍良这位老科技工作者

一心为民的真实写照

记者:陆向荣杨艳

通讯员:李宗荣

原标题:《年近六旬的杨绍良将“家”和“办公室”搬到了柠檬种植基地》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angtaisu1.com/szhj/151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